《神秘巨星》


《神秘巨星》

又一部小语种的电影要火了


《神秘巨星》

在刚过去的2017年中,有一部印度影片《摔跤吧!爸爸》在国内市场引起了很大的很大反响。由于《摔跤吧!爸爸》珠玉在前,冲着阿米尔·汗去看《神秘巨星》的观众期待值不会低,因此看过之后大多会觉得不够惊艳。实际上,《神秘巨星》输出的社会责任感,某种程度上比《摔跤吧!爸爸》更加温润戳心,没有摔跤竞技带来的燃点,却添了女性视角的思考和自我发声。

《神秘巨星》热映之后,免不了要被拿来跟《摔跤吧!爸爸》比较。两者有着相似的主题内核,都在为男女平权发声,但角度却构成微妙的互补。

《摔跤吧!爸爸》里,女性觉醒是在男性推动下完成的。爸爸坚持让女儿摔跤,为的是证明女孩并不输给男孩。女儿吉塔最初没能理解爸爸的意图,直到参加同学婚礼,她才发现通过摔跤可以“选择自己的人生”,促成她建立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;直到国际比赛前,她才懂得摔跤不仅是打败对手的个人荣耀,更是为全印度的女孩而战,促成她从自我意识上升到社会意义的第二次觉醒。

再看《神秘巨星》,女性觉醒是由女性自发产生、并在相互激励下完成的。尹希娅14岁,正处在青春期,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叛逆、冲劲和理想主义,让她有了愿意为之努力的梦想。而当这个梦想遭遇来自传统父权的打压和毁灭时,才有了更基础、更卑微的诉求:做梦的权利。在尹希娅认知到“做梦的权利”那一刻起,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了,觉醒之后就是挣脱父权的束缚,“向生活提要求”。


尹希娅这个名字,在印度语中意为“女人”,很多印度女性永远只是父亲、丈夫和儿子的附属品,可能一生都触碰不到这个权利,甚至麻木地不再做梦。难得的是,导演没有止步于此,他还在尹希娅的叙事明线之外藏了暗线:妈妈。

电影里第一次出场,妈妈戴着墨镜,眼角有伤,她对女儿解释是不小心撞伤的。当然,尹希娅和观众都不会相信。阿米尔·汗做过一档社会访谈节目《真相访谈》,挖掘和探讨当下印度的社会痼疾。有期节目聚焦“家庭暴力”,有位嘉宾提到很多女性遭到家暴后,因无力反抗,反而加以掩饰,第二天戴着墨镜出门,说是摔的。嘉宾还让有家暴行为的丈夫们应该反思,为何当你下班回到家,妻子不能真心实意地笑脸相迎,却在得知你要出差时感到高兴,因为那几天终于不用挨打了。

很多印度女性活着就是一场艰难模式的大冒险,没出生就可能被扼杀,没长大就可能被嫁,嫁人后可能被打……一生都在被动地承受不幸,从来没有过自我。

这大概就是电影里妈妈的处境,饭菜不合口味、没有及时烧水等小事都能成为父亲家暴的理由,整间屋子笼罩着低气压。而他出差的那几天,尹希娅和妈妈、弟弟仿佛才真的活了过来。妈妈的软弱,在前半部分里甚至让人有点哀其不幸、怒其不争,但只要稍微了解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境遇,就只会觉得心酸。

也许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,便是揭露了印度的女性生活,增添了更多的女性视角。

反映印度女性生活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只有影片,在很多书籍以及教材中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这些题材,它们或多或少的能从一些传统的印度文学典故中,映射出印度女性的生活,揭开她们“冰火两重天”的面纱。然而,印度女性的生活,恰恰也折射出印度当地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。由世界图书出版广东公司出版的《东方语言文化论丛(第35卷)》、《东方语言文化论丛(第36卷)》以及《印地语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》等小语种系列图书中,都有相关的文学作品,对印度的文学思潮和流派、文学运动、文学现象等进行解读。尤其是在《印地语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》一书中,主要以印度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为主线,以印地语再现“作品原文”并融入“作品导读”、重点生词及难点注释等部分,从而可以帮助印地语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作品文本及创作特色。

2018的寒假已经到来,放眼窗外,北国早已是白雪皑皑,寒风凛冽,南国的天虽然依旧阳光明媚,但却透着丝丝寒意。天气在降温,小语种的学习却随在不断升温。

继《天才枪手》、《看不见的客人》、《摔跤吧,爸爸》之后,小语种电影的《神秘巨星》又一部力作进入了大家的视野。不妨趁着这段时间,在欣赏电影的同时,也提升自己的小语种口语水平,来到“非通在线”学习平台,从零基础学习一门“非通用语”。如果你是一个有梦想的人,那就在这新的一年,学好一门语言,送给一直前行的自己!